高中毕业直接攻读硕士,精通8门外语,海外工作19年后毅然回国,他说学数学的初心就是回国效力 |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莫毅明纪录片
点击图片了解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详情🔎
在许多普通人眼里,
数学研究是晦涩的、枯燥的,
他却认为数学之美是一种抽象的美。
“数学是总结这个世界规律的一个法则,
可是你怎么样去寻找这个真理,
你必须要有一个视角,
可能一个数学家理解这个世界别的方面,
也是透过认识数学的方法去认识的。”
“美的产生、音律的产生,都有规律。”
如莫毅明所说,
数学的美,像艺术一样,是一种表达。
而莫毅明身上也散发着一份艺术家的气质,
这份气质能从他对于数学之美的描述窥探一番。
莫毅明对数学的热爱从父亲的影响开始,
父亲生长在战争年代,
没有机会深入学习数学,
莫毅明从父亲那儿感知到了一种对数学的热爱。
中学时期,姐姐比他高一年级,
恰逢香港数学教材改革,
莫毅明不仅学新教材,还学姐姐的旧教材。
在中学时期,
他就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1975年,高中毕业的莫毅明
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那时,通过自学,
他已经基本掌握了大学数学的内容。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数学专业跳过本科阶段,
直接攻读研究生课程。
同时,他还兼顾学习历史、文学等
其他社会科学的本科课程。
1977年,莫毅明继续到耶鲁大学就读,
并在1978年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
198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之后,
莫毅明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巴黎大学任教。
1994年,
在海外工作生活了19年的莫毅明,
选择回到香港。
在谈及为何选择回香港一事时,
莫毅明表示,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父亲是一个很朴素的爱国者,
他说中国怎么样从一穷二白发展起来,
在世界上可以有出头的一天。
他希望我们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往后在世界上可以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对中国、对中华文化能够有贡献。”
莫毅明与父母
莫毅明坦言,
自己很早就有这个想法,
希望学好数学,
有一点像《西游记》,
西游到西方,学了经以后,
希望在自己的地方可以发生一些作用。
“我开始想到要学数学的时候,
就已经有这个想法。”
他坦言,学数学的初心就是回国效力。
1999年,港大成立数学研究所,
并邀请莫毅明担任所长。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创新项目,
找来一批国际领先、国际权威的人士
来香港进行讲学,
同时还在内地、日本等地方招了一些学生来。
令莫毅明非常高兴的是,
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最年轻的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孙斌勇
其实就是在这个项目中训练出来的。
除此之外,莫毅明经常
辗转香港、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
南开大学等多所院校做过一系列演讲。
其实早在1980年,
莫毅明刚从斯坦福大学毕业时,
第一个学术活动就是访问中国科学院,
在北京做了一个月的演讲。
“作为一个数学家,
应该有这个胸襟,
成就未必在我。”
说这话时莫毅明更像一位教育家,
他希望自己能开展这个道路,
训练出下一代的数学家。
莫毅明曾这样谈数学家和数学的关系:
“数学家应该很谦虚,
因为你现在是去发现真理,
真理本来就存在的,
只是没有人发现而已。”
科学只是他的一门选择,
文学才是他的兴趣。
他认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而语言学是开启人文科学大门的钥匙,
尤其是诗歌和哲学。
所以,除了潜心钻研的数学领域,
他还对人文学科等各种领域充满兴趣,
甚至还不同程度的掌握和专研8门外国语言,
其中包括英、德、法、意、西、葡以及日语和梵文。
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就是用法文书写的。
“如果一个人的了解面比较宽,
灵感来源也就多。”
“你就是你的学问的总和,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你学到一些东西的话,
总会影响你的世界观。”
他说,多种语言不仅是他
阅读多语言原文文献的有力工具,
外语的学习在根本上
也与数学理论的研究有贯通之处。
而关于他创立的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理论,
也被业内认为树立了复几何、代数几何
以及数论成功合作的典范。
在莫毅明看来,数学不等于数字,
而是一种对于绝对真理的探索。
因此数学能强的人不仅仅是逻辑推理强,
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的能力。
2022年,莫毅明因创立了
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理论
并用以解决代数几何领域的一系列猜想,
以及对志村簇上的Ax-Schanuel猜想的证明,
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他有怎样的童年往事?
家人对他有怎样的评价?
在他眼中,成为科学家都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纪录片,
带你走进莫毅明教授的科学人生,
走进数学研究的“真实模样”。
做数学研究要敢于跨界
要勇于去发现新方向
莫毅明教授,1956 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75 年毕业于圣保罗男女中学。1980 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及法国巴黎大学教授,1994 年回港在香港大学任数学系讲座教授至今。
莫教授曾获美国 Sloan 奖、美国总统年青研究人员奖、1998 年度裘槎奖、2007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 年度国数学协会伯格曼奖以及2022年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陈省身奖。莫教授多年来积极参与数学学术研讨及发展,于 2002 至 2014 年担任《数学发明》编辑委员,于 2010年担任数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选委,及分别于 2006 年及 2014 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担任“代数几何与複几何”学科小组和“分析及其应用”学科小组的核心选委。莫教授亦为港大数学研究所所长,致力发展研究平台促进各地学术的交流。他于 2015 年获中国科学院选为数学物理部院士,及后于2017 年获选为香港科学院院士。
复几何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核心研究方向,在理论物理和数学的其他分支都有重要作用。在与不同合作者的工作里,莫毅明在复几何及其应用有两项基本贡献。其一是他与 Jun-Muk Hwang 一起创造了代数几何领域中的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这个理论是基于他早期复几何的工作上发展起来的,并被应用于证明紧不可约厄米特对称空间(compact Hermitian symmetric spaces)在凯勒(Kähler)形变下的刚性,以及 Lazarsfeld 关于有理齐次空间上解析影射的一个猜想。
其二是他与 Jonathan Pila 和 Jacob Tsimerman 合作,证明了志村簇上的 Ax-Schanuel 猜想。经典的 Schanuel 猜想是数论中的主要猜想之一,志村簇上的 Ax-Schanuel 猜想是 Schanuel 猜想在双曲几何中的重要变种。莫毅明与合作者的定理已成为算术几何中的重要工具。
点击观看莫毅明的获奖工作介绍视频Produced by Nature Research
相关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动get
《“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2016-2019)》
相关阅读